八道质检过程,十级品控测试……标准化管理制度厚达380页弹指16年,“大娘水饺”从每天只卖3斤水饺到位列国内中式快餐企业的前三甲
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1996年起步时,“大娘水饺”每天只能卖3斤水饺,2012年,“大娘水饺”已经稳坐国内中式快餐企业的前三甲。弹指16年,“大娘水饺”在全国80多个城市开了近400家连锁店,甚至印尼和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大娘水饺”的连锁店。
“大娘水饺”的总经理吴国强说,如果说“大娘水饺”的成功有什么绝招,那就是仿照麦当劳的管理模式,制订了一本厚达380页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从质检、品控等九个方面进行严格执行,执行到最细的环节,保证“大娘水饺”既安全卫生又营养好吃。
5月19日,常州晚报“非常体验团”深入“大娘水饺”的“生产腹地”,感受“大娘水饺”按标准苦练出来的“中西合壁、南北通吃”的“绝招”魅力。
速冻食品生产厂区:人人感觉被“标准流程化”了
进入“大娘水饺”生产厂区之前,每个“体验团”的成员都戴上了白色的帽子,白色的口罩,穿上白衣的大褂,蓝色的鞋套,洗手后,再在消毒池里将手浸上20秒。进入一车间后,第一感觉就是冷,像饺子一样被速冻了。之后,从制馅——制品——包装三个车间一一走过后,体验团成员们集体感觉被“标准流程化”了。
汽泡清洗池里,蔬菜上的泥巴和杂质被水泡冲得一干二净。青菜、平菇经过84摄氏度的漂烫45秒左右后,投进了冰水,再进入蔬菜专用通道实行精加工操作。精加工区,一筐筐按配方比例配置好的原料和调味料被投进了拌馅机。馅心拌好后,立即放入0-10摄氏度的馅心库。
制品间,真空和面机将面和好后,通过4-5次的压延,饺子皮就成形了,每6只饺子皮重量控制在56-58克。包饺工都是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的,捏制好的水饺不但形状有要求,每6只水饺的重量还得控制在120克,正负3克之间。
包制好的水饺每盘装100只,经过质量检验员的8道质检过程后,滑入低于零下30摄氏度的速冻隧道。冷冻了30分钟后,速冻水饺通过金属检测仪、密度检测仪等十级品控的测试,随即装箱、入库。
“流水线非常干净、整洁,工作效率也高。”觅小顾宇成的爸爸参观完“大娘水饺”的国内最先进的大型速冻设备和齐全的质量检测装置,感慨地说:“这下子去吃大娘水饺,我就更加放心了。”
包饺比赛经验总结:将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参观完“大娘水饺”的生厂基地,20个家庭分成了10组,每2个家庭先拜“大娘水饺”的一位熟练包饺工为师,手把手地学习、训练了半小时后,再进行了为时10分钟包6个饺子包饺比赛。比赛从外形及重量两个部分进行综合打分。
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的朱治先是唯一一个在饺子外形项目获得满分的选手。虽然因为练习时,桌上少了一只秤,6只水饺的总重量不过关,朱治先没有拿到奖项,但是朱治先和妈妈都感觉非常满意。
“他小学时期每天早饭都要吃水饺,吃不厌。现在住校了,隔一天就要吃一次水饺。因为吃得太多了,所以总是不放心。”朱治先的妈妈说,看了大娘水饺的加工的过程后,决定不再限制朱治先爱吃水饺的“癖好”了。
“把每一步都搞清楚,每一步都做到最细,就能成功。”朱治先的收获远不止这些。在起初包了三个烂饺子后,朱治先的妈妈让他观察“师傅”的每一个动作,并且将每一个动作细致地分解开来,逐一反复练习。
“做任何事,包括学习,只要领悟到‘大娘水饺’的绝招秘决,都能成功的。”朱治先得意地总结说:“成功,其实是很简单的事。”
当天中午12点,比赛获奖的三甲家庭获得了将自己亲手做的水饺,送给新北区洪福社区的孤寡、困难老人的机会。饥肠辘辘地回到“大娘水饺”的生厂基地,一位小朋友在十分钟之内,就解决了半斤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这句俗语,在5月19日上午被篡改成:“好吃不过在‘大娘水饺’自己包的饺子。”
来源:中国冷冻食品行业网